30年巨变 中国钕铁硼的战略之路

稀土永磁材料是继金属系和铁氧体系之后开发成功的第三代永磁材料。自6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高速发展,按其开发应用的时间顺序可分为四代:第一代为SmCo5系材料;第二代是Sm2Co17系磁体;第三代稀土永磁则为80年代初期开发成功的钕铁硼(NdFeB)系磁性材料;第四代为稀土铁氮(Re-Fe-N系)和稀土铁碳(Re-Fe-C系)。

 

  钕铁硼永磁体的问世,为稀土高科技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钕铁硼磁体磁能积高,被视为未来20年不可替代的“永磁之王”,以其优异的性能广泛用于电子、机械等行业。

 

  艰难起步 受困专利之局

 

  我国钕铁硼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1983-1996年主要跟踪国外技术发展,1996-2005年解决了规模生产问题开始工业量产,2005年至今致力于解决高性能磁体磁性调控、稀土平衡利用和材料服役性问题。

 

  但这条工业化之路并不平坦,从原本的草莽时代到集约化生产及探路国际市场时,首先绕不开的就是国外早已布局的专利。

 

  据悉,日立金属公司在全球保有600多项专利,几乎垄断了从钕铁硼成分到烧结钕铁硼生产全流程的所有专利。

 

  2012年8月17日,日本日立金属及其在美国建立的烧结钕铁硼磁体工厂日立金属北卡罗来纳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ITC) 申请,对包括中国 4 家钕铁硼企业在内的全球 29 家企业发起“337 调查”。

 

  当时,我国钕铁硼生产企业有200余家,年生产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近30家。然而拥有日立金属专利许可的中国企业只有中科三环、宁波韵升、安泰科技、北京京磁、北京银纳、烟台正海、宁波金鸡和安徽大地熊等8家企业。

 

  钕铁硼市场具有细分化特点,国内市场以中低端需求为主。而海外市场以中高端需求为主,然而只有具有专利授权的企业才能进入。

 

  2014年,中国钕铁硼产量约8万吨,其中有专利许可的产量为2万吨左右,剩下的6万吨中,有3~4万吨在国内市场消化。剩余的2~3万吨因专利限制,不能销售到国外高端市场,钕铁硼企业损失巨大。

 

  此前,大部分企业以挂靠具有专利使用权的企业出口。这些企业需要支付一些费用,用更换产品标签的方式出口。

 

  如果中国大部分的钕铁硼企业被日立金属的专利权“封杀”,国内将形成8家垄断的局面。“无权”企业面临生存权和市场份额锐减的严峻考验。

 

  实际上,“有权”企业也同样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中科三环从1993年获得日本钕铁硼企业的专利授权,除了首次专利授权门槛费之外,每年还要根据产品销售情况支付专利使用费。

 

  据行业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科三环收入28.45亿元,实现净利润4.61亿元,其中海外收入14.84亿元。中科三环当期支付的专利使用费达2526万元,占其净利润总额的5.5%。

 

  换句话说,中科三环每赚100元钱,就要支付5.5元专利费。同样,宁波韵升在2012年上半年的专利使用费也达到252万元。

 

  事情发展到这里,常年处于被动局面的中国钕铁硼企业决心要打破日立金属的专利封锁。

 

  2014 年,据沈阳中北通磁董事长孙宝玉透露,稀土永磁联盟经过一年多来的分析和审核,发现日立金属的美国100多项专利并不能全部站住脚。中国钕铁硼走的工艺路线跟日立金属是不一样的。

 

  鉴于日立金属的市场垄断行为,联盟在中国市场对日立金属发起反垄断调查。并同时在美国向美国专利局申请日立金属的工艺专利中三个核心专利无效。

 

  同时,联盟中的7 家核心企业还对联盟企业的产品制作过程和相关设备进行研发和改进,并对核心技术进行专利申请,形成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联盟工艺。至2014年8月,联盟企业共申请的专利 130 多项,其中包括美国和其它国家的专利。

 

  至此,中国钕铁硼企业终于开始慢慢抬头。

 

  靠量竞争 却深陷低端市场

 

  5月下旬,随着腾冲封关,缅甸稀土矿不能进口到国内,中重稀土价格开始持续上涨模式。

 

  6月初,继国家发改革委两天组织三会后,又紧急下发《关于开展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情况调研的通知》。

 

  在这些连接不断的动作下,稀土概念股绿油油一片。但与往年不同的是,稀土下游板块稀土永磁的涨幅程度甚至有超过稀土之势。甚至一度出现一天数股涨停,整个板块总市值一天增加358.6亿元的现象。

 

  自2010年以来,A股稀土板块曾出现过三次比较大的结构性机会,稀土牛股层出不穷。但从往年的数据来看,上游稀土属于资源型,稀缺性明显,资金更青睐上游稀土资源个股,涨幅远远领先于下游永磁。为何今年行情却更青睐下游?

 

  据相关人士透露,可能是稀土下游市场更贴近新能源、新材料,更具成长性。

 

  这样看来,似乎钕铁硼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才是这些概念股爆红的定心丸?然而,一时爆红的股市没有告诉大家另一个真相,中国钕铁硼与国际市场相比,让处于低端占比较大的劣势。

 

  受益于稀土储量优势,中国钕铁硼产业规模在国际范围内均占据前列。

 

  2000年,我国钕铁硼磁体产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钕铁硼磁体生产国;2000-2015年,中国钕铁硼产量年均复合增速高达约25%;2015 年,我国钕铁硼产量为 12.7万吨,占到全球总产量的90%左右。

 

  另一方面,经过 30 年的发展,我国钕铁硼磁体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金公司报告称,中国拥有从稀土矿产品-分离产品-稀土永磁的完整产业链,2016年我国稀土永磁占据全球份额82%。

 

  无论是年产量还是市场份额,中国铝铁硼企业似乎终于赢得了稀土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

 

  但令人尴尬的是,尽管我国稀土永磁产量较大,但在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产品成材率方面与日本、德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我国钕铁硼产品中大头为低端,高性能钕铁硼材料占比较低。

 

  近年来,我国约75%的钕铁硼应用在电声器件、磁选、消费电子等传统领域,而变频空调、新能源汽车、节能电梯等新型应用领域只占 1/4。

 

  作为国家战略材料,深陷低端市场似乎意味着成长空间巨大,但如何切入高端市场也充满挑战。

 

  积极布局新能源 抢占高端市场

 

  据悉,目前高端钕铁硼60%的需求都用在汽车上,汽车对稀土永磁的需求拉动效应明显。

 

  为改变我国稀土永磁企业在高端市场的被动局面,相关行业协会及企业都在积极寻变。

 

  2018年1月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稀土行业协会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稀土永磁材料上下游合作机制成立大会,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车、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北方稀土、厦门钨业、哈工大等20多家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原材料工业司司长李巍当即指出,驱动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而稀土永磁材料则是驱动电机的首选材料。

 

  与此同时,中国稀土永磁行业的龙头企业直接用真金白银打入电机、新能源等高端应用领域。(以下信息均来源于相关公司各自公告)

 

  早在2015年,正海磁材一举收购国内领先的电机驱动系统供应商上海大骏88.68%的股权。 后又于2017年4月12日,投资5亿建设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低重稀土永磁体生产基地。

 

  2018年,中科三环募资用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技改扩产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新增节能家电用烧结钕铁硼毛坯产量1000吨/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用烧结钕铁硼毛坯产量800吨/年。

 

  而宁波韵升则通过系列收购兼并,打造出一个立足新材料、新能源与机电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这些领头羊似乎都在透露一个信号,我国稀土企业正在努力逐渐摆脱“资源输出型”标签,转而向“高新技术制造型”转变。

 

  年初,工信部网站消息显示,我国稀土永磁行业发展态势可喜,2018年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电动工具、工业机器人等行业为稀土永磁材料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步履维艰30载,中国钕铁硼企业终于慢慢褪去“资源输出型”的标签,并逐渐发展成国家战略产业。

 

 

        来源:新材料在线

首页    媒体中心    30年巨变 中国钕铁硼的战略之路
创建时间:2023-09-06 18:45